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精選

跟著志工,打開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

 我的家庭真可愛:認識同志家庭 - 台灣基地協會 等待「合法與合格」的家長們:跟著志工,打開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祕書長黎璿萍(右)接受《報導者》採訪,其他兩位現任成員分別是周柏均(左)、朱家瑢(中)。(攝影/林彥廷) 文字大小 分享 加入書籤 相關文章 前往專題 政治社會 社會觀察 人權司法 性別 2022/1/26 文字 劉致昕 攝影 林彥廷 核稿/何榮幸;責任編輯/洪琴宣、張詩芸 同志家庭 同性戀 社工 育兒 家庭 親密關係 收養 少子化 家暴 婚姻 2021年是台灣人結婚生子「最冷」的一年,全年出生人數僅153,820人,結婚數114,606對,出生人口與粗結婚率皆創下歷史新低。但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(簡稱同家會)感受到的,卻是另一種風景:男女同志們利用專線電話、電子郵件、現場活動索取養育資訊的人次,在疫情下仍超過500位,是同家會運作17年來的歷史新高。 17年來,同家會陪伴著不存在於課本裡的同志家庭,他們是如何組成、生存的?我們採訪3位在不同階段參與同家會的志工、正職人員,打開同志家庭裡那本難念的經,見證「家」可能的包容性。 作為同志家庭權益的倡議者,政策諮詢、媒體受訪、參與國際會議等,是同家會祕書長黎璿萍一直以來的工作。 2019年5月24日,《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》(俗稱同婚專法)實施 ,她的工作內容跟著起了變化。 這兩年,她更多的時間是與地方政府、社福機構以及法律等專業人員共事,協助對方理解同志、修正「系統」。例如向地方政府提出育兒津貼申請的修正,或修改校園裡的學費補助申請表格等。 同婚專法實施後,愈來愈多同志伴侶思考下一步,有人以人工生殖、收養等方式養育下一代。小潔與太太是其中之一,她們幾年前就開始規劃,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媽,小潔還是學校的家長會副會長。「我太太生的時候,產房變成了『觀光景點』,大家都想跟兩個媽媽的孩子拍照,」小潔笑著回憶,她稱自己是幸運的,從產檢到校園,周圍的社會擁抱著她們全家。 1 6 為了擁有一個有孩子的家,小潔(左2)與太太付出大筆費用,也為照顧孩子離開科技業、放下交大電機博士的學歷,重新學習多元教育,為「不一樣」的孩子打造一個更友善的社會,提供更多學習選擇。(攝影/林彥廷) 同婚過了,還有未盡事宜 走出小潔所在的台北市、或走出特定的校園,其實兩個爸爸、兩個媽媽的孩童,開始在...

最新文章

慶祝2020世界捐血人日!